不得不承認,當媽之後的每一天,都在想念還沒有當媽的自己活得有多精彩,就算有點自私那又如何?從身為人妻、成為人母的那刻開始,即便自己的每一天都在為別人而活,卻也甘願做、認命活。這就讓我想到,我的老大相較於其他同齡小朋友,算是比較晚開始講話的。當初因為是第一胎的關係,我緊張得到處求醫。事實證明我真的多慮了,現在才三歲半的他,已經學會用盡所有的言語來頂嘴。不只言詞,他也非常擅長表達自己的不滿,學著大人咆哮、跺腳,只差還不太會狡辯。總是有人跟我說,吵架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每次跟先生發生衝突之後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這半年開始,跟孩子的衝突,我也是這樣不停的跟自己說著。 為什麼跟孩子會有衝突呢?還小的baby可能只會用哭泣來表達生氣、再大一點可能會賴在地上滾來滾去加上嚎啕、再來會咬人、打人、接著就是肢體加上言語的衝突,這些小生命似乎總是在用全身的力氣來讓你知道:「我生氣了」。他們的小小世界很單純,以爸媽幾乎是他們的全世界。如果我回到家後只給了妹妹一個擁抱,就急著衝去上廁所,姊姊就生氣了;只要我請姊姊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妹妹,姊姊就生氣;只要我允許妹妹不用吃完桌上的飯菜就可以離開椅子,卻要求姊姊把飯吃光,姊姊就生氣了;只要我規定姊姊要自己收拾書包、要把桌上擦乾淨、現在就去床上睡覺!現在就去上廁所!現在就去自己換衣服…姊姊就生氣了。寫到這裡,我發現篇幅根本不足以我講完。但你們有發現嗎?這些不公平的對待、這些嫉妒吃醋、這些不想按照規定行事、不想被命令,也是我們大人不喜歡的事情,這類的事情一旦越多、這些「道理和規範」一旦越來越多,你跟孩子的衝突也會越來越多。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放養孩子,而是鼓勵父母放下身段,用成熟的態度來處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發生衝突,沒有關係的,適當的處罰能讓孩子了解父母親的教養原則,不過我並不鼓勵體罰,畢竟,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畏懼」你?還是希望他覺得跟你相處很「舒服快樂」呢?我講的衝突處理順序應該會是:發生衝突 > 先等孩子情緒平穩 > 跟孩子說明哪邊做錯>執行之前約定好的處罰>反省並和好。有沒有發現?兩個關鍵點會是「等待孩子情緒平穩」和「反省並和好」,需要等待孩子情緒平穩的原因是,他還在地上打滾吵著要買玩具的時候,是絕對聽不進去你責罵他不好好愛惜玩具、家裡一堆玩具還沒玩過之類的理由。冷靜之後,他們的耳朵才會打開,這時候講話才有用,不然只是白費唇舌又失端莊;最後的反省跟和好也是非常重要,這時候的反省,包含要提醒小朋友犯的錯誤,同時也要有勇氣在孩子面前承認大人自己的錯誤,誰說大人永遠是對的呢?最後免不了要抱抱親親,或是任何可以讓感情回溫的甜蜜招數都可以派上用場,這才是一個不會越來越糟的親子關係。 同時,「抓大放小」跟「必要之惡」我覺得是每個家長都可以學習的。「抓大放小」就是在你明訂的規則中,列出幾項地雷、也就是你希望孩子絕對要遵守的(譬如:不能動手打人),一旦犯錯了,就執行原先講好的處罰(譬如:如果今天你動手打人了,媽媽就會請你去小房間罰站10分鐘),這些大錯,一定要守住原則執行處罰,而其他的小錯,適時的放手吧!不要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讓全家的氣氛被搞砸,每天都在撈叨、吼叫的大人,是不會讓孩子學會情緒處理能力的,「抓大放小」無非也是希望爸媽們能活得寬心些,真的沒關係的! 至於「必要之惡」我也覺得很重要,舉例來說,在我煮飯的時候,我會打開電視播放巧虎DVD,讓姐妹倆可以「暫時」乖乖坐在椅子上15分鐘,讓我好好為家人準備晚餐。是啊!看電視可能會過動還會傷害眼睛及思考能力,但是沒有關係,因為我不想要冒著被燙傷的危險,一手抱著妹妹一手拿著鍋鏟炒菜,所以放過自己吧!這些必要之惡,偶爾為之,真的沒關係的!類似的「用法」應該是可以舉出無數例子,相信大家都能自個兒融會貫通的。 最後我想說,世上沒有童話故事般的夢幻劇情,不只你與另一半、或甚至與你的孩子們,沒有百分之百保證的幸福,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願天下所有的爸媽能夠多花一點心思面對跟孩子的衝突,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