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世睿
各位好,今天在開始談我們的主題之前,先來引用一下一首老歌:
心的方向
「追逐風 追逐太陽 在人生的大道上
追逐我的理想 我的方向 就在前方」
對於一般人來說,成長的旅途上,總是有自己的理想在前方引領著自己前進。但是對於精神疾患朋友來說,這件事就不是如此單純。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無論是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或是人際互動部份,都在在影響一個精神疾患朋友找工作。
舉例而言: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常出現且比較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幻聽或是妄想。如果一位便利商店的店員,在幫客人結賬的時候,突然幻聽跑出來(一般常聽到精神疾患學員分享的幻聽症狀,很多是覺得附近的人在罵他),於是店員質問客人:「你剛剛是不是在罵我?」被質問的客人一定覺得莫名其妙。這麼一來,勢必引起顧客與商家的衝突。長此以往,類似的事情多發生幾次後,這位精神疾患朋友就很難保住這份工作;為了減少事件的發生,雇主常常會採取資遣的方式。
「載著一顆年輕的心 沿途裝滿了理想
我的心 不斷地飛翔 路不斷地向前伸展」
被資遣之後,這位個案就必須朝下一份工作前進。那接下來又會遇到什麼問題呢?以過去的臨床經驗分享,精神疾患朋友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是裝滿了理想,但是路並沒有向前伸展。許多精神疾患者因為很早就發病,故此可能沒有完成學業,或是根本不具一技之長,再加上常年與社會脫節,找工作時常常是亂槍打鳥。舉例而言:曾經有個住在南港的個案,因為急著想要找份工作,看著報紙上的工作敘述寫著「無經驗可」,就興沖沖的跑去應徵,結果這份工作在淡水,不只路途遙遠,而且交通費驚人,做了幾天之後,個案就放棄了。但若此時個案還沒有具備正確復健觀念,持續用這種方式去找工作的話,只會重複一樣的迴圈,最後的狀況是:可找的資源都用盡了,履歷卻越來越難看,而找工作的條件就越來越差,進入惡性循環。
「我的方向 就在前方 追逐我的理想 心的方向」
目前政府有各種協助身心障礙朋友就業的方式,勞動部也在各個地方政府協助設置所謂的「職業重建窗口」,由職業管理人員協助依據身心障礙朋友的能力、興趣,甚至需求,給予身心障礙朋友個別化的服務。
而服務的內容包含:
1. 適合就業的個案: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依個案需求進行評估,個案管理員與個案共同討論,訂定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計畫,內容包括就業前準備、就業媒合、就業支持、穩定就業後支持服務…等。
2. 能力尚需加強的個案:
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也會資源連結職業重建服務專案機構、就業中心或其他相關單位,提供職涯輔導諮詢…等。
透過不同資源的連結與轉介,讓精神疾患朋友也能適才適所,未來才能成為社會的助力,而非大眾所謂的不定時炸彈。就如我常在臨床與個案討論的問題:
個案:「老師,我想要讓社會大眾把我當正常人看待。」
我說:「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請你努力提升自己,負起跟一般社會大眾一樣的責任。」
唯有自己提升自己,才有機會被社會真正接納。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湖職能工作坊職能治療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