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 知識不等於正見。知識如非正見,知識不但不一定發揮正向能量,結成正果,有時還可能產生負向能量,阻礙進步。

  • 何謂正見?

  • 依臺灣首位比丘博士、證嚴法師的入門師父、有學問僧美譽的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所說:「正見是正確的見解」、「正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正見是一種擇善固執」的見解,可知正見之形成必定經過智慧的錘煉、抉擇。他還說「正確的認識,不一定成為正見」,比如:現在說「地球繞日而行」,不但是人盡皆知的知識,而且自古已然,也非始於中世紀,更非從哥白尼提論後才開始,可是,中世紀以前,在教會神權制約下,人們普遍接受為「正確認識」的「地心說」,雖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觀察推論後推翻,形成「日心說」的新認識、新認知,可是,當時礙於堅信「地心說」的教會及其神權的制約,連哥白尼都等到臨終時才將「日心說」發表出來,教會和一般人也都拒絕接受。後來,天文學家伽利略即使得罪了教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異端,受酷刑,被軟禁,也不改其志,仍然堅定地相信、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因此,印順導師才會說:「認識不一定是正見」、「擇善固執的見解才是正見」。當時教會不肯「修誤從正」,就是一種錯誤、一種偏見!

  • 因此,偏見不能稱之為知識,更不會是正見。再說,一個客觀上正確的知識,我們如果缺乏思辨的智慧,「不知道」、「不認同」、「不相信」、「不堅持」、「不力行」或半信半疑、知行「不到位」,同樣無法形成正見,就像哥白尼、伽利略從科學上確認了「日心說」,但那個時候,包括教會在內的許多人,卻仍然「不願、不敢」相信「日心說」,這種放棄正見的現象,小則帶來個人的傷害、損失,大則阻礙幾代人的進步,當然非常可惜、非常遺憾!

  • 我們再看,人類發明船隻,又經善巧發展,引導文明走入航海時代後,卻發現,人一旦離岸數星期後,許多船員的牙齦便會出血不止,身體發燒不退,終至牙齒脫落,全身發炎,併發感染而死,這就是當時航海者聞之色變、死亡率高達50%甚或80%的敗血症,這是海上蔬果不足,船員缺乏維生素所造成。這種情形,到了1720年,英國有位海軍軍醫發現,只要適時飲用檸檬汁就可以有效避免,可惜船員不相信、不接受這種折磨人身、要走人命的「大病」,怎麼可能只需不起眼的檸檬汁就可以解決!這種否定正知正見的情形,對航海發展,當然大有影響。據文獻顯示,這種不認同正知正見的現象,直到75年後的1795年,英國船員才普遍接受這種簡單的方法。政大教授蕭瑞麟說:「當時有誰知道,日後加快世界貿易的起因,竟然只是一杯檸檬汁而已!」

  • 這種人類發展史上,因缺乏正見,發生「技術逆轉」、「文明倒退」的現象,並非少見,比如:中世紀,明朝中國放棄了遠洋航行、日本人放棄了火槍,以及更早的史前時代,塔斯馬尼亞島民放棄了漁撈,有些島民則放棄了至今還有人運用的獨木舟…,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城市仍然繼續使用煤氣街燈,不肯改用電燈等,這些無明的「逆轉倒退」,至今看來,都叫人不勝唏噓!

  • 可見,在生活上,光有知識還是不足,我們仍需融有智慧的正見才行,因此,為了讓知識變成正見,不再發生「技術逆轉」的倒退現象,我們亟有必要運用有效的教導方式,引導學子或工作者,時時修習正知、增補正知,尤其要啟發智慧,敏於知覺、涵蘊正見,才能走對路、做對事。我們看Noel M. Tichy和Nancy Cardwell在《教導型組織》中就特別強調領導階層的教導能力,認為「領導的本質是教導,而非發號施令,」如此,才能適時「擴充員工的視野和胸襟,」讓員工能以正知正見來看待世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如此,讓知識都能成為正見,我們就更加有能、有福了!

  •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