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 創立於1754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座落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是世界頂尖的研究型私立大學,在常春藤盟校中,雖然面積較小,但環境幽雅、交通便捷、教授一流、學生素質又好,學生一畢業,人家即爭相聘用。

  • 我們熟知的胡適、馮友蘭、徐志摩、陶行知等前賢都曾就讀該校,而如今哥大東亞系之前身-「丁龍講座」,不但是美國各大學中最早設立研究漢學的部門,日後更發展成美國漢學研究的重鎮,享譽全球。

  • 據悉:2004年,哥大慶祝創校250週年,開始認真找尋一百多年前、一位叫丁龍的中國人。原來,這位丁龍先生是哥大之所以比美國其他大學要早成立漢學科系的關鍵人物,如果,當年沒有丁龍,哥大的漢學研究就未必會最早開始,而影響中國近代發展的胡適、馮友蘭等人,就未必會出自哥大了!

  • 丁龍,1857年出生於中國廣東,彼時,滿清政府無能、國家積弱、列強入侵、舉國窮困,丁龍和許多華人一樣,被有心人以「豬仔」的方式賣往美國,成為協助美國建設卻又受盡剝削、凌辱的華人苦力,其中較為幸運的丁龍,成為加州奧克蘭市長Horace Carpentier(1825-1918)的家僕,由於Carpentier脾氣很壞,有一次,他發了酒瘋,居然罵跑了所有僕工,第二天早上,只有丁龍在Carpentier沒了飯吃,大感懊惱後悔時,送上早餐,還告訴他說:「你雖然脾氣很壞,但我覺得你是一個好人,基於我們中國孔夫子的忠恕教誨,我不會這樣就離你而去!」Carpentier從這位華工身上,見識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和深度,因此,這位畢業自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創大事業又擔任奧克蘭首任市長的Carpentier,大受震撼,也大為感動,不但承諾改善壞脾氣,對丁龍更是另眼相看,還問他有何期望,願盡力協助完成!

  • 想不到,這位離鄉背井、做苦力的華工,想法卑微崇高、抱負簡單不凡,他要將辛苦積蓄的1.2萬美元,透過Carpentier的協助,捐給哥倫比亞大學成立研究漢學的獎座,以幫助更多美國人認識中國、認識中華文化,此消息一出,就轟動美國社會,一個區區華工,怎麼會有如此令人欽佩的殊勝想法?尤其,據說,當時1.2萬美元,能買到好幾千克黃金,對當時一般美國家庭來說,當然是一筆巨款,而換成今天的幣值,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 Carpentier在感動之餘,自己先追加10萬美元,建請哥大成立「丁龍講座教」。隨後,自己繼續追加捐款,拒絕哥大以清朝大臣李鴻章或駐美大使伍廷芳之名來設立講座,嚴正告訴哥大,如不用丁龍名義,錢就不捐了,最後,終於促成美事。如今該講座後續發展成哥倫比亞大學非常有名的東亞系,是全球研究中國文化、東亞文化頂尖的學術殿堂。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原是漢學研究的沙漠,基本上,不但遲自二戰後才開始盛行,且多由歐洲漢學移植而來,其學術根基尚待深植。但,哥大在1901-1902年,即成立丁龍講座,開啟研究漢學的風氣,高薪聘請名師擔任教授,更得到慈禧太后捐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5000餘冊書籍,此舉對哥大加深、加廣、加速漢學研究,以及日後的發展深具意義,對哥大建立漢學研究的學術地位,自然大有助益。

  • 怪不得,哥大要飲水思源-懷舊、感念、尋人了!據了解;丁龍在1906年即返回中國,低調沒入民間。只是,丁龍的無私、智慧、遠見,有心在美國傳播中華文化,率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播下漢學研究的第一顆種子,如今已是「植株處處、枝葉繁茂」了,當然,以一介華工來說,也許默默無聞,但,思慮深邃、理崇高想的丁龍,其識見的價值及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卻萬難估算,百餘年後,還成為著名大學用心一再找尋的歷史人物,對丁龍來說,固然「小兵立大功」、「小人物大貢獻」,值得自豪,但,對以後的人來說,卻獲得無限的啟發,提示無限的可能─至少會想到「千萬別小看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吧!

  •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