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清山
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獎主之一亞希金(Arthur Ashkin)教授,以96歲高齡曾經為史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主之一古德諾(John Goodenough)教授,高達97歲,因研發鋰離子電池做出重大貢獻獲獎,他被成為「鋰電池之父」,打破了亞希金教授紀錄,成為諾貝爾獎頒獎以來最年長的得獎人。
古德諾教授目前服務於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得獎後在一份聲明中說:「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很榮幸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我感謝所有朋友一生的支持和幫助。」至今他每天早上七時到研究室,下午四時才離開,一輩子做喜歡的事,研究成為他終身的志業,這種「樂此不疲」的研究精神,值得敬佩。
一般教授到了六十五歲,可能就慢慢淡出教學和學術研究生涯,準備過著悠閒的日子,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古德諾教授展現驚人的學術研究活力和能量,帶領學生一起作研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實至名歸,絕非浪得虛名。
古人有言:「活到老,學到老。」西方有句諺語:「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兩者意思極為相近,一個人不管年紀多大,只要身體健康、腦筋清楚,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如果將這句話用在古德諾教授身上,可以稱為「活到老,研究到老」的典範。
我國於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者占人口比率有日漸升高的趨勢,如何確保高齡者健康,提供高齡者再學習的環境,實為重要課題。古德諾教授以97歲高齡,仍在教育崗位上繼續作研究,展現研究的毅力與信心,深信高齡者只要有心,一樣可以學習、可以作研究,只是政府是否有提供適合的學習和研究管道,讓高齡者有風華再現的機會。
人老心不老,高齡者是社會的資產,不是社會的包袱,我們應該以更開闊的胸懷,接納高齡者的看法和想法,幫助高齡者度過學習的晚年。目前「老少共學」或「代間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愈來愈受到重視,是一件可喜的現象,讓高齡者能夠學習,使高齡者展現活力,不再孤單過日子,對於高齡者的人力發展,亦有其助益,值得加以倡導。
古德諾教授的獲獎,不僅是個人的殊榮,而且也發揮終身學習的良善效果,提供了高齡者學習和研究的榜樣。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