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108學年度小一、國一、高一開始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亦即通稱的「108課綱」,以極具統合意涵的「核心素養」做為課程設計、發展、運作的主軸,此一思維,不但匯聚了豐富的教育理念,也呼應了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教說帖》和當前社會的期待。
核心素養,算不上是全新的觀念,但《天下雜誌-2019年教育特刊》,仍以「核心素養的教育 全世界共同的追求」、「素養教育 打造未來人才」、「素養導向的教學 讓孩子面對未來」等淺顯易懂的標題,肯定了此次教改的方向和用心,不過,在該刊內文中,卻也如實地反應了第一線教師的疑惑和許多家長的焦慮,蔡立勳在「高中老師的第一線告白」中說:「素養定義太抽象」,新觀念的「立意良好」,但「執行困難」,尤其,「素養定義眾說紛紜」,是最大問題,有受訪老師說,他參加很多研習,「幾乎每個教授都說『在我的觀點來看』、『在他的觀點來看』」如果連教授的說法都含糊了,那麼,老師「究竟要以什麼觀點,來進行素養導向的教學?」在該刊另文中提到,家長頗有「我是否該送孩子去補習素養」的焦慮,顯現了親師對素養的困惑、對素養了解的不確定性,此一現象,如果經久不消,必然影響教學方向的把握、實質的教學運作和師生前進的節奏,尤其,如果讓補習班介入操作,開班教起素養來,實在很難說不會造成「人人說一口好素養,卻無以實踐力行」的怪象,那就有損教改美意、礙及教育發展和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了!
要之,素養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教養,未必全然相同,卻多有類似,兩者看起來似乎都清晰,卻又頗為模糊,有「望之在前,忽焉在後,若隱若現,難以捉摸」的感覺,那麼,教養又是什麼?2004年,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中,向候選人提問「教養」的醫學界人文大師、成大醫學院院長、極為重視人文教育的黃崑巖教授,在他引起廣大回響的大作《談教養》中,就引用19世紀、英國名詩人Christina G. Rossetti,一首「誰見過風」的名詩,用以間接說明教養是什麼?簡單說:雖然沒人見過風,但每一個人,一定可以從風吹草動、樹葉飄,春風拂面、秀髮揚,尤其,颱風來襲時常見的落葉滿地、樹倒車翻、滿目瘡痍的景象,最能真切感受到「風的存在」、「風的威力」。因此,他認為:「教養有如一陣風,誰想看它或捕捉它,必須從一個人的言行去察覺、推測與判斷,」而且「教養的要素極多」,「平常難以窺見,只有在特殊的狀況下,才會呈現在別人面前,讓您辨識。」準此,素養是什麼?一如《天下》特刊所說「素養太抽象」,素養似乎無形存在,素養似乎如教養一樣難以窺見,但一個人有無素養,同樣可以從他日常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來觀察、推測和論斷!
我們看《商業周刊》1668期,孫秀惠報導馬偕醫院,用全部生命、專門照護早產兒、曾救起逾千早產兒的許瓊心醫師:說她仁心仁術,會主動把手機開放給每位早產兒的家屬,18年來日夜on call,出國時,打越洋電話隔空看病、解惑。她不但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名字,甚至在一位母親意外的提說下,認真認了這個早產兒為「契子」,如果說許醫師是一位「醫德好」、「素養好」的「好醫師」,說她之「好」,怕還是十分抽象,但,如果從許醫師一直以來,對待早產兒及其家屬那麼多貼心的言行舉止來看,我們說她之「好」,以及對素養的理解就十分具體、清楚了!
總之,教養、素養也者,從其「有如一陣風」、「無形無貌」來看,的確相當抽象,但如果從一個有教養、有素養的人所表現的行為舉止來看,就會發現教養、素養其實相當具體。如今,在教育途上,素養、核心素養受到許多先進國家的重視,還將其視為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的DNA。中正大學蔡清田教授指出,素養還有「可教」、「可學」、「可測量」的性質,結合了黃崑巖教授「一陣風」的妙喻,更應該不難理解素養了!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