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考大學前就大概是此生英文能力的巔峰了,過後只有慢慢下坡的趨勢。當然,不是人人的工作或生活上都隨時用得到英文,但曾經努力過的,甚至花了大錢去學的事物,就這麼荒廢了豈不可惜?以下分享幾個讓我在大學期間英文能力持續進步到現在的學習方向。
    
    1. 找到學習英文的動力:這裡說的不是「我必須考好才能…」,或是家人要求/工作不得不學的那種外在壓力;短期內的壓力可能可以使人一日千里,但不使用的時候就會是一瀉千里。我的意思是,要保持持續不退步的英文,你必須自己找到一個「獎賞機制」(最簡單的就是成就感),可以是每練習寫完20句英文就吃個喜歡的點心,可以是會唱的英文歌數量上升,或是總能搶先看還沒翻譯的「生肉」(例如當年搶看原文版《暮光之城》竊喜),和有同樣愛好的人分享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以我個人而言,我在高中時期練習翻譯的方式是「歌詞中翻英」,為了符合原旋律,我必須不斷查詢同義字,不斷思考有沒有其他文法或是倒裝可以用,然後就能建立同義字之間的字庫;流行歌曲會使用的字庫大多是重疊的,可以達到反覆練習的效果。
    2.養成豐富的字庫:養成一個豐富的字庫,就要找到適合的字典(絕對不是google翻譯,雖然他免費又很快)。我高中時使用的是快譯通,不用網路,耗電量不高,可以反白關鍵字迅速反查同義字,還能儲存自己的字庫;現在如果不想買快譯通,可以在手機裝付費的字典app,然後練習看英英字典的解釋(劍橋/牛津為佳)。很多字中文上看不出區別,英英字典上才會有詳細解釋,同時也能學到使用時機和句型。很多人背單字就是零散的單字,只記中文和詞性;一個成長型的字庫應該以「句」為單位,單字每一個語意就寫一句例句(不要不耐煩抄寫,這個時代抄寫還是最有印象的方式)我會在筆記本上畫表格抄寫單字,然後把已經記起來的劃掉;如果一頁被劃掉的單字超過一半,就把那頁撕掉,把還沒背起來的抄到後面,反反覆覆寫完一本小型筆記本就能培養一定實力。
    3.一有機會就練習:大學要讀的原文書沒有你想的難,即使是細胞生物學用的語句也很直觀,難的只是字庫,所以只要有閱讀英文的習慣,文法基礎穩固,語感就不會跑。以前練英文的標準是看CNN,現在網路資源這麼發達,可以取得很多電影/影集的中英文對照字幕版,Voice Tube上也有很多英文學習影片,或是直接挑戰看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不開字幕練習聽力(更進階版是用英文字幕去看第二外語,例如西文和德文)。

     以上就是我個人學習英文的一點心得,算是比較「非升學式」但可以培養一生不衰退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直接套用在學習其他語言),祝各位在學習路上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