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悟道時,即悟出以八正道來止息人們痛苦的方法,這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是佛法的核心道諦,也是佛家修行非常重要的法門。

  • 這些原本屬於出家人或佛門弟子禪修悟道的方法,想不到2500多年後的1979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博士、也是靜觀老師的卡巴金(Jon Kabat-Zinn)教授,在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中心師法佛教正念禪修的理則,開設正念減壓門診後,發現此一每次8 週的正念減壓課程,對壓力紓緩、憂鬱症或精神官能疾病產生意想不到的療效,對提高免疫力、修復身體功能,也有效果。之後,更逐漸受到醫學、心理學、健康照護,甚或教育、法律、產業、經濟、科技、領導等領域的重視、認同,彙整形成日後的「身心整合醫學」─一個全新的醫學領域。三、四十年來,卡巴金說: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實證支持正念減壓的運用和價值,他感慨地說:「在30年前,幾乎無法想像禪修能夠在學術性的醫學中心和醫院裡找到正當的位置,更別提是接納了,而現在竟然被視為一種正常的醫療方法,而非另類治療!」這個轉變有多大啊!2014年2月,《TIME》即以「正念革命」做為封面標題、報導正念減壓療法,還以「席捲世界心理、醫療、學校、企業」來形容該課程療法受到肯定歡迎的程度!

  • 然則,何謂正念?何謂正念療法?要之,正念不是一般所謂的「正確觀念」,而是八正道中「把心安住在此時此刻」之意;正念療法則是指導患者修習正念、把心安住於當下,同時保持開放、能平靜而敏銳地靜觀當下的事物,不加判斷之意。創辦正念療癒門診課程的卡巴金,就是把禪修中「正念靜觀」的理路,具體融入生活後,發現正念療癒能使當事人更容易看清自己實際生活的方式,而明白如何改變自己,以增進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尤其,當一個人感到壓力大時,正念可以幫助當事人釋放能量,有效引發內在的平和、寧靜和洞察,讓自己單純地與自己同在,不會無止境地陷入龐雜思維的漩渦中,他強調別把漩渦中的想法,「誤為事情的真相」,而受其影響,當事人不該「失落在對過去的回憶、惋惜或對未來的投射、擔心上」。這種「跳脫漩渦、靜觀當下、重新出發」,應是減壓療效的重要原因。

  • 卡巴金在他的《正念療癒力》中,引用2010年11月號《Science》一篇名為「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的研究,略謂:人在進化過程中,大腦內建了「不受刺激左右的思維」、「飄移不定的心」兩大思維模式,研究者發現:無論人們做什麼事情,飄移不定的心都比專注的心更不快樂,尤其當心飄移到不開心或中性想法時,更是如此。研究者還發現,人們的心靈大約有一半的心是飄移不定的,怪不得那麼多人覺得不快樂、覺得人生茫然乏味,此一研究結果驗證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開示正念修行的科學智慧,也成為卡巴金正念療癒課程的現代理據。

  • 進一步看心的飄移,卡巴金指出:我們經常被事情的急迫性、被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鈎住,我們還難以擺脫自己泉湧般的想法和感覺,因而容易陷入緊張、焦慮,這種「東想西想」、「心不安穩」、「缺少焦點意涵」的心力游移,等同形成「人在,心不在」的茫然、渙散,如此,面對分秒相續變化的當下狀況,自然失去了精準覺察、如實因應的契機。準此,天天面對迎面而來、常常不會等人的生活節奏、人際關係、工作事項,或疾病糾纏時,當然會形成更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了!

  • 總之,正念靜觀用以修心養性,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在卡巴金的研發推展下,集多方之力,成功地和現代醫學、心理學、、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產生聯結、獲得顯著的效果,實在難得珍貴。尤其,卡巴金認為:基本上,我們不需要額外做任何事情,只需要保持專注、覺察、清醒,把心安住在當下即可,他的具體建議是:將正念帶入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活動、任何事情,比如,洗碗、洗菜、打掃、行走、、、,就能擊退原來盤據腦海中的思考「亂流」,如此,你會發現,洗碗、洗菜、打掃、行走都成為一種扎實的享受,這就近乎体現了古來禪師所說,「喝茶時喝茶、吃飯時吃飯」的入禪意境。原來「人在、心在」,就是平靜專注覺察、發揮療癒功能的好時刻!

  •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