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山 新冠肺炎病毒於去(2019)年12月底在中國大陸爆發以來,已經傳播到全球,世界各國都有確診病例,臺灣也受到波及,出現多起確診病例,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或群聚感染,教育部史無前例,宣布中小學延後二週至2月25日開學,各大學也順延至3月初開學。由此可見,這一波疫情來勢洶洶,各界都嚴陣以待,不敢掉以輕心,期能有效阻絕病毒傳播,降低人體受到感染致病。 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比起2003年SARS傳染性更強,疫情亦更為嚴重,確診病患遍及男女老幼、各行各業、醫院社區等,連伊朗59歲副總統埃布特卡(Masoumeh Ebtekar)都於2月底確診感染;而鄰國日本深感疫情嚴重,首相安倍晉三亦於2月27日宣布,全日本中小學及高中等學校,從3月2日起臨時停課到春假結束。顯然,這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不分國界,所衝擊到不僅是產業發展、經濟動盪,而且更造成人心恐慌。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人與人接觸更為頻繁,只要有一個地區或國家發生疫情,其他地區或國家人民很難倖免,因而建立完整的全球公共衛生通報系統及體系,更顯得相當重要。基本上,學校能夠做為公共衛生教育的起點,教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公共衛生知識、能力和態度,對於降低自身疾病的產生,以及防止疫情的擴散,都有其積極的作用。 歷年來,學校透過《學校衛生法》的規定,以及相關課程(例如:健康與體育)的教學,在強化學生衛生的相關概念,也是收到一些效果。由於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散播力強,深化校園防疫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學校仍需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病毒侵入,同時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而且亦可運用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作為案例,進行機會教育,讓學生體認到病毒的可怕,平時要多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病毒也不容易侵入體內;校方及老師在校園防疫心理健康,也扮演重要角色,師生不必過於恐慌,增加心理壓力,更不應將可能是被檢疫或隔離的對象標籤化,而是應抱持同理心,給予正向關懷。 病毒的產生與傳播,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很難加以掌控。基本上,學校不像醫院具有治療疾病的能力,但有責任做好預防學生疾病的發生率。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學校能夠做好衛生教育的把關工作,深化校園防疫教育,對於維護和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必然產生更大的效益。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