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推動每個族群的福利、捍衛社會弱勢小眾的權利,是追求平權進步、正義的表現,但讓聲音能夠更加傳播出去,不能單靠響亮的口號與自身的想法,而是需要善加溝通、「說服」周遭的人及社會,始得事半功倍。      台灣數百年以來就是典型的移民社會,我們應該很適應不斷變動的人口組成以及各種生活型態,但事實上,我們的法律與福利制度足夠嗎?我們對於社會中的小眾是否仍存在著偏見與歧視呢?      講師將以近年來討論度不斷升高的「新移民」與「婚姻平權」為例,切入社會運動如何用說服的力量在社會中取得認同與共識。

課程主題:

一、新移民推動修法

     台灣的新移民,勞工高達70多萬、配偶更有40多萬,但因為被認為是外來者,所以遇到許多不公平的處境卻不敢發聲,直到2007年,台灣本地學者團體與外籍配偶團體們聯手出擊,發生了許多立志有趣、並且親身實踐公民自主的新體驗。

二、新移民社會運動

     新移民其實就是台灣的一份子,但要取得身份證卻是困難重重。為了廢除最大的門檻--財力證明、為了與子女們跨越海洋團聚,新移民配偶們、包含陸配,從覺得「修法?不可能吧!」到學著實踐公民權、當國家的主人,並且連結不同國籍、不同團體、不同的活動,為自己遇到的不公平發聲;種種的訴求和說服、展現出的誠意,始漸漸推動政治人物們修法、面對爭議。

三、婚姻平權運動

     與相愛的人相守,是人性的渴望之一,而「婚姻」更是法律、社會對其身份、關係的認同,講師舉了神鵰俠侶為例子,說明少數群體需要的不僅僅是受到立法保障,更深層的含意是渴望社會對他們的認同,過程中同樣需要說服更多人,當議題成為主流、造成熱度,便進而能夠影響立法者的考量。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 ☆現在就報名課程→人權運動與社會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