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清山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已有五個月之久,對於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影響甚鉅,經濟學者也預言全球景氣大蕭條的時代將到來;而各國政府基於防疫所採取的封城、隔離和旅行限制等管制措施,也造成人民很多的不便,引起許多不滿與抗議。臺灣面對此次的疫情襲擊,幸好人民能夠共體時艱,都相當配合政府各種管制措施,算是有驚無險地度過此一難關。
這一波的疫情,對於校園衝擊甚大,原定的學校行事曆全部被打亂,而學校也必須增加人力於校園防疫工作,包括所有人員進入校園的量體溫、要求戴口罩、校園的環境消毒工作、因應隔離的超前部署、遠距教學的實施或準備等;而班級一旦有一位確診病例、學校有兩人以上者,則必須停課,對於學生學習和班級、學校形象,皆受到影響,雖然採取居家學習和線上學習等權宜措施,讓學生「停課不停學」,但效果仍有其限制。
相信疫情終將會減緩,甚至消失一陣子,但無法保證它不會捲土重來,校園師生維持適當的警覺心是必要的,但人員不應有過度心理恐慌,校園需要慢慢回復到正常的生活,學校必須重新思考被打亂的行事曆,依據現狀及未來需求,重新研訂其時程表,在防疫和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執行未來預定的校園動態活動(例如:畢業典禮、暑期活動),讓校園再度展現活力與朝氣。
學校基於防疫實際需求,校園室內外空間暫停對外借用和開放,是必要的管制措施;但在疫情趨緩之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可考慮適度鬆綁,只要維持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局部開放、室外為主、採實名制、用後消毒等,以確保師生的健康和安全。俟執行一段時間後,參酌疫情發展,再考慮是否全部開放,換言之,在後新冠疫情舒緩之際,校園開放仍須秉持循序漸進原則,不宜躁進。
此外,在疫情期間,部分被隔離學生或停課學生受到歧視,此現象顯示人道關懷和同理心之不足,而疫情管制所採取室內外社交距離,難免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戒心,懷疑對方是否帶有病毒,這種人際的疏離和不信任感,在疫情過後,也要逐漸修補,讓校園充滿助溫馨與關懷的氛圍。
後新冠時代,強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增進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協助、相互體諒和相互關懷」之心,是維繫校園和社會永續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才能使校園更美好、社會更美好。
(本文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