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 曾任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股長,也曾當過立法委員的曾燦燈教授,在《贏家的溝通智慧》中提到,他有一位學生寫報告時,剛好男朋友來,她對男朋友說:「你走開啦!你走開啦!」結果男朋友真的「走」開,不再跟她聯絡,她心有不解,曾教授認為這要問,叫人家走開「是什麼樣的肢體語言和態度」,如果不是撒嬌式的話語,就不能怪男朋友不再聯絡了!

  • 可見,語意傳達時,說話的表情、態度、聲調、語氣等肢體語言的重要性。曾教授引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一個調查十萬名美國名人錄中名人的報告,問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結果發現:成功因素中竟然有85%來自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15%是來自專業知能,而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哈佛大學職業輔導中心調查四千名被開除的員工時發現,其中竟有90%與上司、同事、顧客處不來,可見,人際溝通在職涯發展,乃至日常生活的重要性。1971年,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Albert Mehrabian曾提出「7:38:55法則」,認為溝通成敗中言談內容佔7%、聲調語氣等情緒語言佔38%、而非語言性的手勢姿勢表情等則高佔55%,如將後兩者合併稱為肢體語言,則其佔比高達93%,當說話情境模糊時,肢體語言的影響力更為凸顯。前述女同學看到男朋友來,自己正在忙著,如果善用肢體語言,結果一定不一樣!

  • 盱衡實際,生活言談,如果忽略柔軟、帶有溫度的肢體語言,以冰冷的話語來傳達表意,就容易造成聽聞者的錯覺,混淆表意初衷,自然可惜!

  • 作者參加一個登山社團,也聊過相關話題,意在相互提醒、改進。有位山友提到自己的太太,在日常「回應、表意、提醒」言談中,會經常不自覺地表露責怪、抱怨、不耐煩甚或輕視的口氣,比如:約好出門時間,十分鐘前善意的提醒,得到的回應不是「快好囉!謝謝喔!」而是明顯不耐煩的「我-知-道-」下次不提醒,誤了時間,卻責怪「怎麼不提醒一下」;告訴她街角新開一家餃子店,得到的回應不是「真的嗎?太好了!」或「是啊!我也注意到了,謝謝!」代之而說「早看到了,你怎麼現在才發現!」此外,對方忘了說過的話,只要平和地再說一遍就可以,她卻常常補上一句「你都沒在聽!」反之,要是她忘了人家說過的話,她會以「沒記那麼多!」或更氣人的「我不想記那麼多」來掩飾,言下之意是「我ok!你不ok!」隱含了輕視人家的負面思維!

  • 我安慰說,你們來自背景不同的兩個家庭,雙方早有不同的說話習慣,想改變不容易,惟「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你如能往好處想,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台大蔡璧名教授在《莊子從心開始》中所提「物固有所然」-每件事都有對的部分,再壞的傢伙也有溫柔慈祥的一面,任何不如「我」意的事,如能「觀功念恩」、往好處想,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習於嗆人的太太也會有可愛的一面吧!不過友人說,太太曾多次被同事辣嗆,可見,她在自己社交圈中的言談也好不到哪裡去!所謂「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弟子規》更有「過能改,歸於無」之說,因此,壞習慣最好能改,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

  • 總之,人際關係之良窳,小則關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大則關乎個人生涯的發展、事業的成敗,當然輕忽不得。在人際溝通元素中,除了言談內容,言談人的手勢、表情、聲調、語氣等肢體語言,同樣需要把握,言談時還能給人歡喜、給人鼓勵,才算掌握了溝通的善巧法門!


  •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