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君陵 人是群體動物,隨著年齡逐漸增長,認知能力越來越能處理複雜的人際互動任務,情緒感受也越來越豐富,需要有同儕的陪伴,相對的也會獲得來自同儕的壓力與衝突。如何「交個好朋友」,是從小小孩就會面臨到課題了。
過去在「新手父母停看聽-小孩就是要一直玩」一文中,曾提到不同年齡會發展出不同的遊戲方式,從一開始的自己玩,到看別人怎麼玩,最後大家玩在一起,是一連串連續而豐富的變化。但,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即使同樣是三歲的孩子,可能有的仍只想玩「平行遊戲」,但有的卻已經發展到想玩「合作遊戲」的程度了,再加上孩子天生的氣質影響,湊在一起的時候可能需要磨合很久才能達到平衡。如何幫助孩子們盡早取得平衡,順利玩在一起、建立友誼呢?
了解孩子天生氣質
在「新手父母停看聽-了解孩子的氣質」中,提過「氣質」是指每個人與生俱來、對外在或內在刺激反應出的性格及情緒特色,主要有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趨避性、堅持度、反應閾、適應性、反應強度、情緒本質九個向度。有的孩子喜歡靜態活動大於動態活動;有些孩子不會走路只會跑跳;有些孩子什麼都想玩,但每一樣都玩30秒就丟在一旁了;有些孩子只玩特殊喜好的物品,例如車子。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喜好與特性,找出他們之間的共通點,才有機會讓他們願意玩在一起。
觀察孩子們的互動模式
開始會出現人際衝突,通常發生在2歲以後,孩子開始對他人手上的物品感興趣;相對的,孩子對自己的東西也開始會保護、具有「我的物品」概念。不過,物以稀為貴、別人手中的總是特別好玩,大概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這時就需要家長有智慧的引導與調解,可以請他們輪流等待(例如:使用計時器倒數1分鐘、自己數到10換人等等),或是拿別的東西來交換。
此外,有些孩子會積極的想找同伴一起遊戲,但有些孩子只想玩自己的玩具,當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湊在一起時,前者常會顯得過於躁進,而後者則容易覺得被冒犯而不悅。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可以針對兩種孩子使用不同的處理方式:
1. 對積極找同伴玩的孩子:可以請他先試試口頭邀約(不要直接動手塞想一起玩的玩具給別人),或是在對方視線範圍內直接玩給對方看,引起對方興趣。如果對方還是不願意,那就只能先自己玩,畢竟練習「獨自遊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不論任何年齡都是。
2. 對想要自己玩的孩子:可以用誇張的語氣發出邀請,說明接下來的遊戲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選擇孩子喜歡的遊戲方式(例如:繞圈圈跑步)或玩具類型(例如:車子),引導孩子跟著家長一起玩,同時讓其他孩子一起加入遊戲,最後家長再抽身讓孩子們自己玩。如果孩子明確表示想先自己玩,可以向他說明別人想和他一起玩卻被拒絕的失落感受,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在若干時間後一起遊戲,在此之前當然還是要尊重孩子想要獨處的意願,讓孩子擁有和自己玩的時間。


協助孩子與同儕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孩子們分開玩、一起玩都好玩。
(本文作者為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