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 楊定一在《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中提到:美國有2位科學家,調查43個國家、6千多位年輕學生的快樂程度,發現華人學生的快樂程度最低,如果快樂程度的高低從7-1逐步降低來看,華人學生的快樂得分只有3.3,荷蘭學生則高達5.4。如果在詢問學生一個人理論上可以多快樂,華人也最低,僅得4.5,巴西學生卻高達6.2。因此,楊定一認為我們的孩子不但覺得不快樂,也不敢奢望快樂。

  • 看來,「覺得快樂」、「擁有快樂」,對我們來說顯得困難,也反襯出回到快樂的重要!

  • 其實,快樂在美國是基本人權。楊定一提到,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在獨立宣言起草時,就將快樂、幸福與生命、自由並列為人權的基本要素。接著,他認為快樂是貫通身心靈的門戶,其所匯聚的能量場,會感染傳播、會影響生命品質,是人類健康非常重要的元素,他舉出幾個研究來佐證:2011年,美國伊利諾大學2位教授彙整了160個研究,發現活得快樂的人或動物,不但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好、更健康;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團隊,持續觀察334位、18歲到54歲、願意接受感冒病毒鼻腔滴劑的健康人士,發現快樂組感冒人數比不快樂組要少,即使同樣感染病毒,快樂組患者呈現的症狀也比不快樂組輕,人數也比較少;又,1960年代,北卡萊納大學曾調查7007位入學生,用以了解學生樂觀或悲觀的性格,還追蹤比較其中6958人的後續生活狀況,直到2006年,死亡476人,研究者比較受測者的人格特質,發現悲觀者比樂觀者較早去世-樂觀者顯然活得更久。因此,楊定一指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快樂的確有益於生活品質,樂觀與否和壽命長短也有相關,快樂與否當然值得我們重視。

  • 楊定一更在《真原醫》中指出:「我們有喜悅的天性」、「人類生下來就是快樂的」,快樂對人來說是一種「已經是的狀態」,易言之,快樂是人擁有的本性,無須外求,因此,他要我們「記得快樂」、「回到快樂」,只要身心平衡,我們就會有快樂,充滿慈悲時也會是快樂的。所以「快樂是生命的基本特性」、「快樂是最佳良藥」、「維持快樂,疾病就會遠離,」尤其,「一個不快樂的人,是不可能健康的」,他認為「快樂的心,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命。」

  • 然則,如何記得快樂、回到快樂呢?

  • 心念轉變、價值導引是可行的策略。要之,遇事不排斥、不抗拒,往好處想,就算面對挫折,也要心想「這是老天最好的安排」、「挫折是化了妝的祝福」,先穩住波動的情緒、回到平靜和諧;也可以參照許瑞云、鄭先安醫師在《心念自癒力》中的默念來自我導引,比如:沒關係的,一時的失序,是可貴的助力,狀況很快就會好轉;也可以運用楊定一所提巴夫洛夫「熟能生巧」的習慣建立、希臘七賢之一Periander所說「練習即一切」的理則,來建立、鞏固所期待的快樂心態。包括身心靈快樂在內,都可以透過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迴路,形成穩定的心態模組。總之,「記得快樂」、「回到快樂」可以安穩心緒,利益生活、滋養生命呢!


  •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