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君陵 相聚有時,分離有時。人的一生總是不斷經歷著聚首、共處,然後別離,歡樂相聚的時光接近尾聲時,也要學習好好地向生活中的人、事、物說再見,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和帶不回家的事物道別
常聽到有家長苦惱孩子總是以「這不是肯德基」式的哭鬧來達到目的,尤其是面對得不到的玩具、不想結束的遊戲,不妨可以試試「預告、同理、道別」三步驟:
  • 【預告】:事前預告今天會進行的活動,以及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可以的話,試著和孩子進行約定。

    1. 例如:「今天出門去公園玩,在公園裡可以撿到好多漂亮的葉子、可愛的果實,但它們是屬於公園的,離開公園前要讓他們回家喔!」

  • 【同理】:帶著孩子一起經歷有趣的遊戲時光,讓孩子在當下玩得盡興,滿足孩子遊戲的需求。遊戲時間結束前可以提前預告,並提醒孩子出門前的約定事項,讓孩子慢慢放下手上的物品。如果孩子表示想要延長遊戲時間,可以視當下情況給予小部分彈性,同時同理孩子的感受。

    1. 例如:「手機鬧鐘叮咚叮咚響的時候,就要開始收拾囉,東西都要放回原本的地方喔!你還想要玩某一樣嗎?那我們先把其他東西收拾完畢,最後這一個你還可以玩一下下(再次設定鬧鐘)。我知道你好想要繼續玩,這裡真是太棒了,(具體描述好玩的事情),我也好喜歡耶!」

  • 【道別】:孩子放下手上物品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向它們好好地說再見,感謝它們陪伴度過快樂的時光,也是預期未來還會再一起玩的希望。

    1. 例如:「天色已經暗了,它們跟你都好累好累需要休息了,我們一起跟它們說再見吧,下次吃飽睡飽精神好的時候再一起玩喔!」
和不再見的人事物道別
筆者認為,生命教育的重點在於了解生命的價值,對於不同形式的生命都給予尊重和關懷,不但要愛自己,也要珍惜世間萬物。但凡生命總會有消逝的一天,而且這是不可逆的、沒辦法真的「再見」的,家長本身在這樣的事件中可能也帶著滿滿的情緒,要怎麼帶孩子一起走過這一段呢?在安寧療護中常提到的「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或許是個方向。
  • 【道謝】:謝謝對方一直以來對自己的付出,也謝謝自己曾經給予對方的關懷,具體描述並正向肯定雙方在共處期間的美好時光。

  • 【道愛】:會陪伴著走向生命終點的,應該都是被視為至親的家人或好友,好好地說出心裡的愛,用肢體的擁抱、親吻來表達愛,都是很好的方式。

  • 【道歉】:在一段關係中,多少都會發生過摩擦,不論是積極的口語衝突或消極的疏於陪伴,在事件當下沒有被好好處理的,這時都可以提出來,好好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歉意,好好的和解。

  • 【道別】:在離開的那天來臨時,好好的道別。分離的情緒一時之間很難消化,可以透過繪本來和孩子談生離死別(這件事在前面的三個階段就可以同時做了),也可以經由回顧過往的美好事件、期待未來帶著對方的愛來繼續生活。
說再見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不想說再見」而哭泣是很正常的,那代表了對這個人/事/物的喜愛程度。學習道別、消化道別後的情緒、轉化情緒繼續生活下去,是一輩子的課題。好好的向暫別的事物練習說再見,才會更有力量面對永遠的離別。
透過繪本讓孩子了解愛的形式、生命的意義,有助於轉化道別的悲傷感受。
(本文作者為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