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錫津
管理大師Peter F. Drucker在《創新與創業精神》中說:「到了1918年,所有發展電腦所需的知識都齊全了,而第一部電腦卻是到了1946年才正式運作。」足見,跨域整合之不易,更說明跨域整合的實用價值,此說頗能說明108課綱何以特別強調「跨科整合」、「學習與生活結合」、「實踐力行」與「全人發展」了!《天下雜誌2020教育特刊》,田孟心在封面故事「創意思考,迎戰108課綱」中說:「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才須具備五大特質:創思力、跨域力、科技力、自學力、幸福力,」真是良有其理。該文在談跨域力時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T型人才的呼聲不曾止息,凸顯人才不只需要專業,還得廣泛理解其他領域。」又說「美國職業大數據分析公司的研究,『混合型職位(hybrid jobs)』的人才需求愈來愈高,傳統單一領域、科系的專業更受到挑戰。」
這樣的時代趨勢和人才需求,大異於往昔,實在值得我們注意、因應!實際上,對跨域人才培養之呼聲,並非始於今日,遠在1940年代,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J.B.Connant,就任命一個由多位教授組成的委員會深入研究,並在1945年提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為T型人才下了定義:要之,對某種領域有非常深入研究者,為「I」型人才;涉入多種領域,但都不算深入者,為「X」型人才;而對很多領域知識有廣泛了解,對某些領域有深入研究者,則為「T」型人才。此後,哈佛大學即主張並倡議培養T型人才。此外,該書還指出,教育的目的應該在培養全人(whole man),所謂全人,就是「good man」、「good citizen」和「useful man」兼具,視野開放,能多讀「無用」之書的人,因為想成為「有用的人」,就得「先多讀無用之書」,用以打好厚實的根基,才能有利於催化日後持續的發展,此說與「讀一書,不足以知一書」的古語十分相應。當年《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的主張,持續影響日後美國教育的許多作為,而2018年秋季起,哈佛大學實施全新的通識教育課程,在T型人才的培養上,不但要求的知識面非常開闊,也希望練就夠高的問題解決能力,他們除強調學習的廣度、深度外,也不忽視對美感的要求,尤其,認為T型人才絕不等於所謂「樣樣通、樣樣鬆」,難脫虛浮之譏的「興趣廣泛」,此一說法、同樣值得我們深思、注意!
可見,T型人才之培養,並非等閒易事。因此,現代人運用自學力,隨時學習,讓自己成為T型人才,以因應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已然不可忽視。而人力培訓單位的運作思維、課程規劃,也極有需要與時俱進,在職人員本身主動、適時、持續的配合進修,亦可納為個人生涯發展的要務!
再參看Daniel H.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中的主張,他認為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底下六項高感性的關鍵能力:
不只思及功能,還重視美感、獨特的設計;
不只提出論點,還能編織有說服力的故事;
不只展現專業,還能整合多種獨立的元素;
不只講究邏輯,還能釋出同理、關懷;
不只持守正經,還會幽默、放鬆、玩樂;
不只想到賺錢,還重視性靈和生命的意義。
總之,Pink「世界渴望寬廣、多元、感性人才」的說法,有助於我們對跨域T型人才特質的了解,也有助於希望成為跨域T型人才者,用來參考修習。希望有志者,在修習適切的跨域知能,將其內化成生命特質、建構深有通識底蘊的T型能力時,即能本乎「理性、感性兼具」、「寬廣植基,多門深入」、「統合實踐」的理念,力求精進,如此,養成的跨域T型的統合人才,自能寫出21世紀精彩的生涯篇章,也會一如哈佛之預期,通識修得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各領域頂尖的高手!
(本文作者為教育工作者)